羊舌嘉云 发表于 2022-2-6 13:21:28

非遗闹新春,都是记忆中的年味

这几天过年玩的开心吗
在逛街的时候有没有看见过我们的非遗呢
指尖上的传承
宿豫传统工艺种类丰富
剪纸 泥塑 面塑
根雕 风筝 草编
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反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纸上剪刻出精致的花纹
白底红纸的图案
有着喜庆吉祥的意境


泥塑是由粘土塑制成
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用天然或廉价的原材料
并没有使作品本身掉价
反而更加朴实直观
真实又“零距离”
纯手工制作的泥塑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面塑比起泥塑更为精致
熟面团更容易塑型与上色


无人不为艺人娴熟的技艺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


根雕主要是写意
艺术的美感需要自己品位

每一个根雕都是独一无二的
需要手艺人的灵感与之陪衬
我们也因此看见了美学


风筝在过去有个美好的名字叫纸鸢
纯手工艺的风筝大多都是古法纸质的

立春已过
可以买个风筝准备踏春放风筝


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手工艺
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些草编的饰品经济实用
美观大方
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舞蹈
幽默诙谐的丁嘴跑驴
载歌载舞的大兴旱船
欢腾旋跃的顺河舞龙
都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舞蹈表演




丁嘴跑驴是北方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乡土味浓厚,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波及泗阳、泗洪等周边地区。

跑驴队逢年过节时走村串户
诙谐幽默的表演
场景热闹非凡
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旱船又名花船,是宿迁地区流行的一种以旱船伴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形式,在每年春节、庙会、民俗节日期间十分盛行。

表演者进船用背带将船身背起扎牢
双手少许用力扶握船身
便于作前行 后退或旋转运动
衬得场面既美观又热闹




顺河舞龙是北方一种地方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宿迁市宿豫城区的顺河、豫新、下相三个街道,波及泗阳、睢宁、盱眙等周边地区。四龙组合表演规格最高,主要由白、青、黄、金四条龙组成,每条龙的龙身长达20余米,色彩绚丽、气势非凡。

在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下
时而腾云驾雾
时而盘躯赏月
时而翘首相戏
变化多端
惟妙惟肖 十分逼真
韵味十足的地方戏曲
一板一鼓的苏北大鼓
一坠一琴的苏北琴书
清音绵绵的淮红戏
这些用宿迁方言说唱的地方传统戏曲
最富有家乡年味




苏北大鼓俗称“唱大书”
是以宿迁地区方言为基础的说唱曲艺形式

一展歌喉喜怒哀乐
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
演唱时口到 手到 眼到

苏北大鼓是南北方文化撞击交融的产物,蕴含着最为鲜活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学信息,对研究中国鼓书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苏北大鼓,宿豫区每年举办非遗传承进乡村、社区曲艺专场巡演、运河书场、筑梦小镇书场等多方面活动。




苏北琴书
原名“扬琴书”
民间俗称“打扬琴”或“打蛮琴”

苏北琴书音乐结构属板腔体
主要唱腔曲调有
四句牌 二板 垛子 悲调等

为使苏北琴书不断传承发展,宿豫区每年举办多方面活动,并在保安、侍岭等学校建设琴书传承基地,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淮红戏原名清音
俗称旱船调

淮红戏的唱本故事情节生动
道白使用宿迁地方方言
乡土气息浓郁
不论是坐唱还是伴着花船唱
都保留着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

淮红戏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剧目丰富,唱腔柔润优美,曲调清丽委婉,曾同丹阳的丹剧、海门的山歌剧,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并被载入《中国戏曲大辞典》。但近年来,淮红戏亦受到冷落,演唱的人越来越少。宿豫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在多所学校建立了淮红戏传承基地,使淮红戏得以新的传承和发展。
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如此优秀的非遗
这些不可错过的精彩
都是我们记忆中的宝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遗闹新春,都是记忆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