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文:从抄书读到处处“书香” 我的城市越来越有内涵
过去的几十年间,宿迁这座城市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市民周永文看来,更为明显。从曾经的看书要手抄诗词到现在的处处是“书香”,他经历了宿迁慢慢成为“书香城市”的全过程。我的家 我的梦,一起到周永文家看看他家这些年的阅读变化。我叫周永文,今年61岁了。这是我在一九九几年时为了怀念祖父写下的诗歌。我的老家在新盛街天后宫东巷,祖父年轻时就很爱好文学,懂的知识很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他为左邻右舍提供了“精神食粮”。周永文小的时候,我的祖父春节期间他要给左邻右舍的街坊说说书。过去文化生活是比较匮乏的,就看看划旱船,踩踩高跷。我从小就爱跟他学写字、听他讲道理。当时家里很穷,半块饼要一家人分食。每年腊八节那天,母亲才会往锅里多倒些米,熬些米粥喝。祖父喝完粥就会去写春联,送给邻居。跟着祖父送春联,是我对腊八节最深的记忆。周永文他要给整个新盛街20多户人家写春联,我要给他研墨,然后给他扶着,他写的时候每笔每划的走向,还要跟我解释。在祖父的影响下,我对看书有很深的渴望。但是当时宿迁只是一个小县城,书店卖的书种类少,数量也少,再加上我家境不好,只能借同学的书看。记得有一回,同桌的母亲出差带来一本以诗歌形式描绘的连环画《东平湖的鸟声》,这本连环画是我最早的诗歌启蒙。周永文结果刚看了两三页就被别的人抢去了,我就想得到那一本书,那个书要1毛1一本。后来(央求祖父)上新华书店去买,结果他去了十几天才买到。高中毕业后,我听从祖父的意见,从军报国。临走前祖父怕我到那没书读,连夜用白纸订了一个本子,用毛笔抄录了60多首唐诗宋词给我带着。周永文对我讲,到部队一定要多学。我每天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比如说贺兰山上风景好的地方,坐下来把爷爷手抄的那个厚厚的唐诗宋词拿过来背,基本上都能背上来。三年当兵回来后,我被分配进罐头厂担任厂里的文书。1985年,我结婚了。我当时的工资不算低,但是因为我痴迷于买书、写诗,根本存不下钱,妻子便总会与我争吵。妻子 张萍把那些钱给拿过来,在生活上面不是会好一点吗?那时候的10块钱相当于我们半个月的工资,还有一个孩子要喝奶粉。好在80年代以后,我们宿迁有了图书馆,不仅可以借阅书籍,每周末还专门组织书友活动。看书不会花钱买,书友们还会把藏书互相传阅。过了几年,我们就用积攒下来的钱在黄河滩盖上了新房。周永文重新盖房盖成一个五间的丁字形房子,很漂亮。后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妻子还会陪我一起去书店逛逛。不知何时起,书店从几平方米变成了几百平方米,街边建起了24小时开门的书吧,人们在手机上就能下载想看的书……几十年间,从买不到书到看不完的书,从借钱买书到免费看书,几十年前看不起书的窘迫少年再也看不见了,我的城市里处处充满着“书香”。周永文公园里面都摆的报纸和杂志,那个地儿你空闲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翻阅,就这样方便。那个书琳琅满目,那个种类也很多,你根本就目不暇接。这几十年,看着宿迁的变化,我也习惯了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记录下来。周永文我写过《一切都在中国梦里》,就是有一次骑车骑在马路上,我看到路两边的司机, 因为看到我带着孙女,突然把车子给停下来让我过去。我当时就肃然起敬,我就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习惯给为我让路的司机行一个注目礼,我的城市越来越美,我的家园越来越干净。”读书写作让我收获良多,现在我每天的乐趣就是看看书、写写诗,或是带着孙女一起看书。我们家多次被评为“书香家庭”,孙女也在我的教导下学习写作,还发表了不少作品。周永文孙女 周钰娢受我爷爷的影响,小时候爷爷总带我读书写字,我爷爷比较喜欢写作,从我爷爷身上我学会了坚持。我们回家写完作业的时候,中午回家的时候都会读一会儿书。周永文我爷爷讲过的,“读书才有思想,做人才有品质”,将来一定要把我们美好的家风进行传承。书香润心田,爱书的周永文为书痴迷,我市也不断提供更便捷的阅读环境,让更多人爱上阅读,让文化氛围更浓厚,让家庭氛围更温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