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吴从宇,沭阳人。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沭阳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沭阳县文化馆美术部主任。国画《墨花墨禽》获宿迁市首届青年美展金奖。国画《前方让行》获江苏省美协第五次新人展新人奖(最高奖)。
“笔墨当随时代。”近年来,“80后”青年画家吴从宇在学习中国画的路上,不断探索传统笔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吴从宇说:“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应局限在艺术语言、图式、风格的范畴,更重要的是是否契合了时代文化的转换。艺术这条道路不好走,你要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感恩老师 乡村少年走上绘画路
1982年,吴从宇出生在沭阳七雄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7岁那年,他身上长水痘,被家人关在房间里。备感无聊的吴从宇想尽办法打发时间,他拿起铅笔在房屋墙上画画,画的都是身边常见的素材,比如鱼、燕子。他说:“好在父母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管我。现在很感激他们给予我宽松的环境,没有因为家里墙壁被我画得乱七八糟而制止我。”
生病好了,吴从宇也爱上了画画。整个小学阶段,他就在自由涂鸦的状态下度过,参考范本是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画画让他感觉到快乐,很多时候他完全沉浸其中。四年级的一次语文课上,他被课本中的一幅插图所吸引,在作业本上临摹,完全忘记老师还在前面讲课。直到老师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了他的脑袋,他才发现自己是在课堂上。从那以后,每次班级里出黑板报,老师都让他负责画插图。
在沭阳县七雄初级中学读初中时,吴从宇遇到了美术老师王跃金。当时王跃金刚刚从原淮阴师专美术系毕业,他发现吴从宇的绘画天分后,就私下里给吴从宇“吃小灶”。他给吴从宇讲绘画常识和美术大师的故事,教吴从宇素描、水彩画。王老师擅长国画,常在美术室创作,吴从宇就站在老师旁边看。时间长了,吴从宇逐渐掌握了一些国画技巧,为后来从事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1998年,吴从宇考进了原宿迁师范学校美术班。在这里他又遇到一位赏识他、爱护他的老师——班主任臧成贤。臧成贤刚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他发现吴从宇既有天赋又肯用功,为人也敦厚实诚,就常常给吴从宇上小课。他告诉吴从宇要深入学习传统中的经典作品,要时常通过经典作品与古人“对话”,不断锤炼自己的笔墨能力。他告诫吴从宇学习艺术切忌急功近利,风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烧水,温度到了,自然就会沸腾。这些话直到现在对吴从宇都有影响。
多方锤炼 逐渐找到创作方向
师范学校毕业后,吴从宇回到沭阳工作,其中有10年的时间担任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工作特别繁忙。他边工作边创作,还要到南京师范大学进修自己的专业。吴从宇说:“南京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那段时期的学习对扩大我的文化视野有极大帮助。”2014年,吴从宇创作了一幅作品《前方让行》,参加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第五次新人展,获得了最高奖。这幅作品信息量丰富,包含了他本人对众多矛盾冲突的思考:传统与当代,发展工业对生态的破坏,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他说,优秀的作品一定不是很直白地说一件事情,而是意味深长,这是作品的灵魂。
吴从宇在创作 这幅画完成后,吴从宇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逐渐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并一直在探索的路上。他先后获得宿迁市首届青年美展金奖、宿迁市第七、八、九届美术作品展提名奖等奖项。
积蓄力量 研究传统笔墨
从2018年开始,吴从宇几乎不再参加各级别的展览和比赛,而是研究传统笔墨。他说:“可能退一步更有利于积蓄力量前进吧。”
今年的疫情让他对生命有了很多思考,在疾病面前,人类其实很脆弱。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创作了一些小幅作品,其中《护生》系列是他比较满意的。《鹰雉松石图》用玻璃幕墙的背景隐喻城市高层建筑,表达了他对生存的思考。创作灵感主要是源于他之前无意间看到的新闻,好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园。
吴从宇说:“这一类作品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批判,更多的是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艺术家应该是有社会情怀的,而非一味沉湎于情调。我可能会用画笔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下去。”
对话新锐
问:有人说,碎片时间拉开人生差距。您如何平衡工作与画画的关系?
答:白天确实身不由己,所以我都是利用晚上时间画画。很多领导和同事不理解,也有一些人说我很自律。其实我只是对画画有瘾,它让我感到很快乐。一旦投入到那个状态里面就会忘记时间,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浑然不觉夜深。所以如果是你真心所爱,你就能坚持。
问:感觉您确实挺幸运的,遇到那么多赏识您,帮助您的老师。
答:是的。我时常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我们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人。因为生命有很多的未知,有的人只是成了匆匆的过客,有的人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很感谢我遇到的几位老师。他们除了把我引领到绘画这条道路,还教会了我善良和真诚。这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必备的条件,让我对真善美有更多的思考和追求。
问:那您会像您的老师一样,帮助更多需要您帮助的人吗?
答:会的。老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有很大影响。我也一直在传递这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