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村居》,生动地描绘了杨柳垂青时节,儿童牵线放风筝的欢乐情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放风筝的习俗。手工制作风筝的传统技法也流传至今,如今虽然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但依然有人保持这份热情,钟情手工制作风筝。今天咱们就带您一起认识一位风筝达人,瞧瞧这手工风筝是如何做成的。 在宿豫区筑梦小镇非遗文化室内,宿迁市风筝协会的袁耀辉正在和几位成员一起手工制作龙风筝。只见他们将竹条围成大小统一的圆环,再将写有“福”字的无纺布,一点点粘在竹圈上。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长袁耀辉:粘这个布更有讲究了。把它(布)粘上去绷平,才能兜住一点点风。它(风筝)飞起来的时候像这个样子,这里吃风,这里卸风,才能往上跑。 袁耀辉介绍,无纺布比纸结实,比一般布料又轻,做风筝正合适。无纺布粘好后,再把用来保持平衡的碳纤条横着固定到竹圈上。和传统手艺中讲究对称的做法不同,这碳纤条固定的位置,得向下一点。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长袁耀辉:因为它上下要有一个度数,它要遇到风就上去,你往上放的时候,它是这样的一个吃风度。如果说你要放在中间,它就会乱打,没有稳定性。 粘好的竹圈用棉线挨个串起来,龙风筝的身子就做好了。接下来,就要制作龙头部分。师傅们先用竹条将龙头的大框架做出来,为了让龙头生动,还要用竹篾扎制出龙的眉毛和胡须等细节。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员王明泉:包括成型、形状都要有,你看这个,都要有弯曲,都要构成一样的。而且必须是棉线(固定),铅条硬,不柔和,角度不够,做出来的也不好看。 除了扎制繁琐之外,上色也是个大工程。为了让龙头颜色鲜艳,每一种颜色都要涂抹六七遍。等颜色晒干后,再将龙头和龙身子连接在一起,这样一个长达70米的龙风筝,就做好了。龙风筝的龙头霸气生动,龙身环环相连。为了让我们一睹这条“龙”的空中风彩,在几位风筝爱好者的共同协作下,这条龙风筝很快便扶摇直上,飞舞在蓝天上,它的空中姿态颇具气势。 70米长的巨型风筝在空中很是壮观,不过要想让这条龙风筝放出气势,这手上功夫也不容小觑。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长袁耀辉:它(龙头)单放是放不上去的,全靠龙身给它带上去。你看它这一个龙头不算重,主要放起来是后面的那个(龙身)劲大。为什么说放这个龙,拽起来之后就要两个人拽着,一会你就拽累了,你就受不了了。 袁耀辉告诉记者,他已经做了40多年的手工风筝了。小的时候条件有限,他会自己用报纸制作着玩,长大后慢慢开始接触专业制作。2010年,袁耀辉和几位志趣相投的风筝爱好者,共同成立了风筝协会,一起制作风筝,还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风筝比赛。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长袁耀辉:国际的、全省的、全国的。这是我的爱好。特别是出去要比赛了,那更有成就感,拿了金牌很高兴。喜了不得,就是这个感觉。国际比赛我们是前8名,全省比赛是连着三年三连冠,像全国的我们就是前6名。 袁耀辉说,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现在,他和伙伴们除了制作风筝参加比赛,还会将风筝文化带进社区、带进校园,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手工风筝,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宿迁市风筝协会会长袁耀辉:这个风筝,也是两千多年文化了,所以说在外面专门成立了这个地方(非遗文化工作室)。我们每一年都去泗洪、泗阳,我们都去,都是到各个学校,进入学校里面去给他们讲课。 相比较买现成的风筝,手工风筝也许做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但每当自制的风筝飞向广阔蓝天,这份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咱们也希望袁耀辉能坚持这份爱好,让更多人爱上咱们的非遗文化-手工风筝,让非遗文化飞得更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