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今日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之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 · 二十四节气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惊蛰三候
五天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中国古人非常精致的把惊蛰分成三侯:
一侯桃始华 《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惊蛰前后,桃花盛开。
二候,仓庚鸣 庚亦作鶊,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畱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万物复苏,黄鹂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 鹰,鷙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 起居养生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时人们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进入惊蛰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之所以出现“春困”,是因为人体的皮肤在冬天里受到寒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
随着惊蛰时气温慢慢升高,人体皮肤的毛孔、汗腺和血管也逐渐舒张,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
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出现“春困”现象。
为了避免此“春困”情况的发生,惊蛰时人们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意思是说,春天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 适当多吃温热健脾食物 惊蛰时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天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另外,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多食野菜益健康 惊蛰以后,野菜陆续上市。野菜吸取天自然之精华,其营养丰富,有些本身就是药材,多食有益健康。
①荞菜: 荞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对于干眼病、夜盲症、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另外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荞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等。
②二月兰: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为早春常见野菜,嫩叶和茎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鲜二月兰中含胡萝下素3.32mg、维生素B2 0.16mg、维生素C 59mg。二月兰采后只需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食用。
③蒲公英: 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痢疾、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疗疮、咽炎等,可生吃、炒食、做汤、抢拌、做馅等。 运动养生
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应选择走路、慢跑、太极拳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
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因为冬季里人们久居室内,趁惊蛰阳气生发之际,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天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特点。
惊蛰时也可练坐功以养生。具体方法是:
①每天清晨,盘腿坐,两手握拳。头顶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 ②两肘弯曲,前臂上抬至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 ③然后上下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常练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脾胃蓄积之邪毒、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而肿、喉痹、暴哑、目暗畏光等证。
惊蛰护肝养生取穴建议: 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顺时养阳春天护肝正当时。 情志调养
惊蛰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
因此,惊蛰时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节令养生,不离精神调养,饮食调配,依体质与节令而调补阴阳盛衰。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特点,使自身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应该遵循“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养生法则,养成冷静、沉着习惯。春暖花开的时节,要多走出室外,投身大自然中,“无厌于日”,多晒太阳,多做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 惊蛰养生注意事项 1、养肝先行,惊蛰节气过后,天气将逐渐变暖,此时也是养肝护肝的大好时节,肝应春时,春季易使肝旺。 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2、生津润肺,惊蛰时节气温还是普遍偏低和干燥,所以很容易导致上火。 3、不食冰冷,由于所以这个节气还是很不适合吃偏冷的东西,入口的食物最好都是暖食或是常温的食物。 4、早睡早起惊蛰时节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养成良好生活的习惯,起床后用温水洗漱可以让人更加精神,这也是避免的“春困”的办法。 5、清爽干燥,惊蛰时节也是阴雨季节开始,南方会出现潮湿的情况,所以要保持室内的清爽干燥,这样可以防止室内细菌的滋生,从而避免湿气重,导致出现风湿疼痛的现象。 6、适当春捂,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 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在天气回暖时,要适当地减少衣被,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7、无厌于日,春季要注意培补阳气。做到“无厌于日”即在春季多晒太阳,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钟。 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培补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8、注意保暖,惊蛰时节早晚气温温差大,乍暖还寒时候很容易导致生病,所以锻炼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的保暖很重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受风寒。 9、预防雾气,惊蛰时节早晨雾气都比较大,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早上的气温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要早练的人最好等太阳出来后雾气消散,温度上升后再外出锻炼。 运动强度适中,由于冬季刚过,长时间不锻炼,开始锻炼的时候要适度,不要一下子要求自己的运动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慢慢加强运动量就好。适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