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城事

记者调查 : “消失”的报刊亭

4861 0
2022-10-20 10:54:43 发表在 聚焦宿迁|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心中,报刊亭是大家集体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也曾是许多人的心灵驿站、城市里的文化坐标。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数字化阅读的普及,我们曾习以为常的报刊亭,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您还记得有关报刊亭的回忆与温情吗?

买书看报 曾经的“报刊亭”您还记得多少?
2a101984-3ca3-0bb0-eae7-de5430a3d3f9.jpg
市民 袁女士  

就是一个小亭子里面会坐一个阿姨,门上都挂的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杂志图书,还有一些报纸。

1a3a0cff-b2a3-de85-92cf-735d27f4304b.jpg
市民 方女士  

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我们小时候更多的是喜欢看那种连载的杂志或者是期刊漫画一类的,那时候很热闹。

f26ede05-6f78-fa22-bbbf-97075ca8a8d6.jpg

“70后”市民后女士回忆,十年前,报刊亭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她家楼下就坐落着一个绿色的报刊亭,虽然这家报刊亭换了很多经营者,但是每一期的《看天下》她是必定要去买的。

市民 后女士  

那时候看,真的都是从报刊上看,要么就是看新闻,看新闻的话,就得到新闻时间。

29fb99d0-b977-028a-508d-cfaa9acb101c.jpg

对于80、90后的市民来说,在没有手机、没有游戏的年代,报刊亭,曾是放学后的第一站。每个月存起来的零花钱,就为了买最新一期的报纸、漫画、杂志。

市民 叶女士  

正常都是放学的时候人比较多,然后那个队排的呀,真的是特别得长,就是站在路边口看,有的直接都坐在路边看。

谁买到了最新一期的杂志,那就成了全班人“讨好”的对象。

市民 袁女士  

像一些新出的期刊都要早点去买,如果下午放学五六点再去买,可能就买不到了,可能就得找同学借着看。

99a3bcb6-2bbb-cfd6-e933-303a9b87da39.jpg

80后市民朱玲回忆,因为上学时零花钱比较少,她也会特意去买一些“过刊”看。

市民 朱玲  

因为过刊的话是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也都是当年的,阅读的体验感还是很好的。像我自己的话,一次性会买个十几本,一块钱一本。

e40a6500-a598-8690-ba57-74d1796627c9.jpg

朱玲介绍,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报刊亭售卖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之类的杂志,不仅仅是课外读物,更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市民 朱玲  

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其实书不多,没有特别多的阅读资源,特别是到初中或者高中以后,杂志是我们一个比较主要的一个阅读素材积累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会选择比较多。

862d93f2-9a6e-07c3-48e6-6d7d548e0832.jpg

当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报刊亭,除了是大家了解外界的文化“桥梁”,对一些人来说,也兼具着多种功能。

市民 方女士  

有公共电话,因为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电话那么普及,那个也不贵,1毛、2毛就可以打一通电话,那个时候会给外婆打电话。

06404c56-b920-711f-bde8-0e9cd0d3f0e7.jpg
市民 袁女士  

因为我刚刚说的那个地点在公交车站台的斜对面,可以说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所以经常会去换硬币,因为那时候(坐公交)只能投币。

卖水卖彩票 “报刊亭”变身“便民亭”

这些承载着大家美好记忆的报刊亭,曾经就像是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渗入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而对于报刊亭的从业者来说,近几年报刊亭的变化,他们也深有感触。

163170dc-6998-ccee-1030-f50fd48e45ce.jpg

在世纪大道与太湖路交界处的一个报刊亭,狭窄的空间摆放了一个冰柜,墙上摆着各式香烟和饮料,窗口前摆满了零食和玩具。在门上,记者看到了几本看不出日期的杂志。老板袁德柱正坐在里面低头玩手机,一上午的时间里,在这家报刊亭前驻足的人,寥寥无几,而袁德柱早已习惯了这一切。

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

现在生意不好,现在五六百块钱、四五百块钱(一个月)。我这全指着外面人家来这打牌玩,做一点生意。

b6e6528f-fb9d-7bcb-ab15-4f7a95c900f8.jpg

袁德柱十年前下岗后,觉得在报刊亭卖书报比较自由,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那个时候,报刊亭内外摆放的主角就是杂志、书刊。靠卖报纸杂志,就能有个不错的收入。

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

开了之后基本上还是蛮可以的,一月能弄个两三千、三四千块钱这样。

55d397bb-2e78-5995-2b60-3d6c7fc75b78.jpg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顾客越来越少,报刊亭一天能卖出的报纸和杂志,屈指可数,单纯的经营报刊让袁德柱难以维持生活。为了生存,他只能把报刊亭进化成“百宝箱”,卖报刊倒像成了副业。

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

现在全指望卖烟水这些东西,卖书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买了。

13e0c31d-0d4a-a81f-92b3-3a10d4d7ddd9.jpg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报刊亭后发现,大多数的报刊亭中间都是摆的杂货,而为数不多的杂志、报纸被老板挂在了报刊亭两端不显眼的位置。有的报刊亭甚至完全变成了小卖部,也有的已经关闭。王先生在府苑小区南门经营一家报刊亭,这里曾是附近居民每天都光顾的“阅读小站”。现在则挂起了福彩的广告,五花八门的福利彩票摆满窗口。

报刊亭老板 王先生

(什么时候开始弄的彩票啊?)彩票去年弄的。所以您现在这个报纸是完全不卖了?跟不卖差不多。一天到晚都看手机,谁看报纸呢?

1de7d623-fbe1-e851-571d-51349e8bd33e.jpg

邮政投递员张九亿主要负责报刊亭的刊物投递,他说,工作这7年间,变化真的太大了。

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投递员 张九亿

以前销量非常大的,像我们每一天有时候两趟都不一定能送得完,一家都是百把份,一趟只能送十家、八家基本上就没了,现在就是说送40家、50家,一车都能拖得下。

f51fecdd-91cb-2d96-6ecf-9e09c48346c4.jpg

投递量减少后,投递人员也裁减了。现在张九亿是仅剩的几个人中,工作时间最长的。

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投递员 张九亿

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看书报,毕竟是一份工作,也不能说丢就丢掉了,而且这行也是越干越少的。

00fb8f63-78ee-8c5d-0650-f6f1dd7e59b9.jpg

市民们对于报刊亭的印象,也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越来越淡。

市民 杨女士

现在好像也有,但是我看他们上面已经没有摆那些报纸杂志之类的,都已经没有了。

7be01188-7799-a36a-8284-bd1fa5101d75.jpg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了1.4万个邮政书报亭。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5万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在我市,2014年也已经对200多个报刊亭进行回收新建,统一更名“邮政便民亭”。目前,宿迁共有83家“邮政便民亭”,分布在学校与小区周边,功能也从单一地卖报刊为主,更多地转向便民服务。

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工作人员 刘瑞林

便民服务这一块,这些小商品一类的平常市民需要的,还有充电一类的,给市民提供很大的方便。我们这边主要就是规范管理,让他们合法经营。防止黄色的,还有非法出版物进入我们宿迁市区。

市民 王女士

也是很便捷的,因为走路边或者是你口渴了,随手你就能买到,也是一个方便他人的一个小场所。

最后的“倔强” 卖报人老张的20年坚守

尽管报刊亭已经变了“模样”,但仍然有人在默默守护着那份情怀。张永就是其中一位。对他来说,坚守报刊亭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终生事业。小小一方报刊亭,并未给过他无上的荣耀或绚烂的财富,但却给了他平实的温暖与清欢,让他在数字浪潮下的裹挟下,也坚守着最初的那一份真诚。

f2b3f33d-4b61-1d69-879a-11b26f486b5e.jpg

早上7点,黄河南路上这家开了20年的报刊亭已准备就绪,迎接晨练归来的老人和第一批上班族。窗口前,《扬子晚报》、《参考消息》等硕果仅存的报纸被码放得整整齐齐,昭示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如既往的初心。

313bc15f-d036-cbb7-6f01-df81585da41d.jpg

报刊亭老板 张永

让人家一目了然能看到啊,现在的话这个只是一种娱乐,卖点别的,经营别的再收入一点。

c52c7463-2544-da93-8481-3aec0fd6fa08.jpg

20年前,张永经历了一场人生剧变——下岗。那个时候,孩子还小,家庭负担很重,没了工作等于断了收入。后来,在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建议和帮助下,张永租下了这个报刊亭。依靠这个报刊亭,张永和妻子养大了孩子。

报刊亭老板 张永

做别的生意本钱又大,不会经营。这个都是固定的。一天的话,报纸加上书籍也能赚百十块钱,在当时的话也算可以。

bfdf1343-dc03-e06c-a8b3-27f770361f6c.jpg

二十年间,黄河南路上日新月异,只有老张的报刊亭,依然矗立在这个位置,仿佛什么都没变。曾经,做报刊亭是生活所迫做出的选择。但如今,张永依然坚持每天到报刊亭“上班”,准时准点,风雨无阻,坚守着卖报人当初的情怀和最后的倔强。

市民 周先生

没有事转一圈先锻炼身体,就到老张这里看看报纸,聊聊天。

114ff263-d812-5e4e-6664-ad871b536ee2.jpg
市民 陈达恒

我们几乎天天到这边来玩,有的报纸我们就在这边翻阅,也不用给他钱,看看就行了。都处得特别好,我们就是邻居。

1bbacdac-10d2-7315-2110-36027f9c019f.jpg

因为老张的敦厚和热心肠,他的报刊亭变成了这个社区最令人信任的港湾。因此,老张的报刊亭与其它报刊亭比起来,生意要好不少。

报刊亭老板 张永

我们这靠城乡接合部,南边就没有再送报纸的了。所以南边有农村上来的,包括洋河,只有到这边下车来买。

93e0d4e0-90f3-5dc3-29a6-ad223a30077c.jpg

其中有一位光顾了十几年的老顾客,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买报刊,每半个月都会从洋河来一趟。

报刊亭老板 张永

有的坐三轮车来买,有的坐公交车来买,他是有的时候是半个月来一次,有的是一个月来一次。他来买的话,我就送他一些《参考》,给他几份参考报纸,他很高兴。

2103e07a-b1f7-4533-0282-f966de6bedcc.jpg

老张说,他的这些老顾客,不会玩什么手机,也没有新潮的爱好,除了看报似乎也没什么其它消遣,这也成了老张们一直坚守下去的另一份牵挂。

报刊亭老板 张永

防止他年龄大,路程遥远,到这里买不到报纸,对他也是一种精神打击。他到这里能买到了,心里也很愉快。所以我也坚持卖,卖多少的话,先不管。

在新媒体冲击的洪流下,一些事物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欣慰的是,报刊亭在不断更新中焕发了新的生机,这种生机阻止了报刊亭的迅速消逝,我们期待着它再次成为新一辈人心中新的记忆。

回复 转播 分享 关闭延时

举报

回复

支持 高兴 激动 给力 加油 淡定 生气 回帖 路过 感动 感恩 支持 高兴 激激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猜你喜欢
  • 南蔡乡:立功喜报送家乡 军人军属享荣光
    立功喜报送家乡 军人军属享荣光为弘扬拥军优属,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2月 24日上午,伴随着一阵鞭炮声和锣鼓声,宿迁经开区南蔡乡党委书记何新刚、人武部长李锋一行走访慰问南蔡居荣立三等功的军人孙涛家属,并为他们送去了立功喜报。
  • 朱海,有多“美”
    盛夏宿城万物竞秀沃野田畴绘丰景乡村振兴添动能乡村振兴好“丰”景,一路繁花一路景,乡村振兴踏歌行今天宿城区委改革办、宿城区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乡村振兴“新画卷”》系列主题报道第四篇朱海,有多“美”朱海是黄河廊道的源头毗邻皂
  • 中扬镇:冬训网格“V”服务 用心耕耘“责任田”
    为确保党员冬训训出特色,中扬镇着力打造“冬训+网格”新模式,依托基层网格员队伍,开展“VIP服务+网格化”创新改革,充分利用网格资源优势,搭乘“数字政府”顺风车,实现“网格V服务,群众零跑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 “乱鱼塘”变“示范区” 生态富民廊道添新景
    从“乱鱼塘”到“示范区”,今天上午,2023年市领导及市直机关干部义务植树活动举行地—宿城区王官集镇朱海水库的华丽“蝶变”,见证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由“灰腰带”到“金腰带”的喜人变化。春日里的朱海水库,风景宜人,河道蜿蜒曲
  • 夯实“耕”基 科技助力 全市春耕备耕有序推进
    眼下正是春耕的关键时节,在全市广大乡村,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渠网配套、路网纵横,现代化农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喷药施肥……一幅忙而有序的春耕备耕图正徐徐展开。 上午,在泗阳县新袁镇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多台机械正在紧张作业
  • 来生态农场 体验“一站式”采摘
    春暖花开时,是适合瓜果蔬菜栽种的季节,而在宿城区支口街道一家农场内,却迎来了喜人的丰收。嘎嘣脆的水果黄瓜和酸甜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喜人!水果黄瓜小番茄挂满枝头上午,记者来到宿城区支口街道的这家农场,一个个碧翠欲滴的小黄瓜,
  • 千村“头雁”竞振兴 激发发展新动能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去年以来,针对宿迁村级组织“造血”功能相对薄弱的问题,市委创新开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多元化发展新路子,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在
热帖推荐换一批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