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母亲高热不退,大出血,不久前去世;母亲的妹妹同样高烧,仍然在治疗;而他也几乎同样病症,庆幸的是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的医生们在抽丝剥茧中找到了病因,罪魁祸首竟然是小小的“蜱虫”。
上星期,无锡市中医医院血液科收治一名患者,为50多岁男子,入院时脸色蜡黄,恶心呕吐,自述在家已经发烧一个星期,迟迟不见好。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极低。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了新冠肺炎排查之后,被转入血液科进一步完善检查,发现血细胞急剧下降,白细胞仅为正常人的1/3,血小板下降至正常值的1/5不到,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活性等指标严重异常,并伴有高热不退、恶心呕吐等情况。 “化验指标体现的血液异常,我们首先想到是不是噬血细胞综合征?也就是往白血病方向考虑。”血液科医生董雯回忆。但骨髓结果回报并无异常,炎症指标不高。“根据患者表现,我们高度怀疑是病毒感染。”血液科的医生们一边予经验性抗感染、促进血细胞生成、输注补充血小板、保护肝肾等脏器功能等支持治疗,同时根据患者高热、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等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经中医四诊辨证,给予患者小柴胡方汤剂缓解症状,另一边继续寻找病因。 在排除了细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因后,血液科的魏学礼主任和呼吸科高广飞主任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蜱虫”两个字。“起病急,凶险,死亡率很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以前老专家传授的经验和平时书本知识的积累让我想到了它。”高广飞解释。仔细追问患者的病史、居住环境,发现患者居住在竹林一带。“虽然蜱虫病在夏季高发,现在已经进入秋冬季,但患者的症状以及他居住的环境都指向这是典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蜱虫病。”为了证明猜想,医院紧急组织相关部门将患者的相关指标送至疾控部门,对其外周血感染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NGS筛查病原菌。不到48小时,检查结果显示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明确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 据悉,蜱虫病是一种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疾病潜伏期最短为2-3天,通常1-2周,因其临床表现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2010年,我国疾控中心成果从蜱虫病患者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从而明确其致病原。蜱虫病死亡率通常在15%左右,但是如果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则死亡率极高。 患者因为诊断及治疗的及时,在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和全面的器官功能支持下,病情一天天地得到改善,慢慢地可以进食,各种检查指标好转,第一时间明确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明确了方向。目前该患者已按照无锡市疾控要求转入无锡五院感染科进一步诊治。 如何避免蜱虫叮咬
- 去户外之前,可在衣物上喷洒含菊酯成分的驱虫喷雾。
- 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
- 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穿着浅色衣物有助于蜱虫的及时发现。
- 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且要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
- 如果携带宠物野外出游,回家后亦要检查宠物身体上是否有蜱虫,以免感染主人。
蜱虫最大的危害往往在于我们对它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甚至被咬了也毫不在意,一旦被感染可能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希望大家对小而危险的蜱虫及蜱媒疾病多一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