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 “消失”的报刊亭
在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心中,报刊亭是大家集体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也曾是许多人的心灵驿站、城市里的文化坐标。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数字化阅读的普及,我们曾习以为常的报刊亭,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您还记得有关报刊亭的回忆与温情吗?买书看报 曾经的“报刊亭”您还记得多少?市民 袁女士就是一个小亭子里面会坐一个阿姨,门上都挂的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杂志图书,还有一些报纸。市民 方女士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我们小时候更多的是喜欢看那种连载的杂志或者是期刊漫画一类的,那时候很热闹。“70后”市民后女士回忆,十年前,报刊亭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她家楼下就坐落着一个绿色的报刊亭,虽然这家报刊亭换了很多经营者,但是每一期的《看天下》她是必定要去买的。市民 后女士那时候看,真的都是从报刊上看,要么就是看新闻,看新闻的话,就得到新闻时间。对于80、90后的市民来说,在没有手机、没有游戏的年代,报刊亭,曾是放学后的第一站。每个月存起来的零花钱,就为了买最新一期的报纸、漫画、杂志。市民 叶女士正常都是放学的时候人比较多,然后那个队排的呀,真的是特别得长,就是站在路边口看,有的直接都坐在路边看。谁买到了最新一期的杂志,那就成了全班人“讨好”的对象。市民 袁女士像一些新出的期刊都要早点去买,如果下午放学五六点再去买,可能就买不到了,可能就得找同学借着看。80后市民朱玲回忆,因为上学时零花钱比较少,她也会特意去买一些“过刊”看。市民 朱玲因为过刊的话是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也都是当年的,阅读的体验感还是很好的。像我自己的话,一次性会买个十几本,一块钱一本。朱玲介绍,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报刊亭售卖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之类的杂志,不仅仅是课外读物,更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市民 朱玲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其实书不多,没有特别多的阅读资源,特别是到初中或者高中以后,杂志是我们一个比较主要的一个阅读素材积累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会选择比较多。当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报刊亭,除了是大家了解外界的文化“桥梁”,对一些人来说,也兼具着多种功能。市民 方女士有公共电话,因为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电话那么普及,那个也不贵,1毛、2毛就可以打一通电话,那个时候会给外婆打电话。市民 袁女士因为我刚刚说的那个地点在公交车站台的斜对面,可以说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所以经常会去换硬币,因为那时候(坐公交)只能投币。卖水卖彩票 “报刊亭”变身“便民亭”这些承载着大家美好记忆的报刊亭,曾经就像是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渗入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而对于报刊亭的从业者来说,近几年报刊亭的变化,他们也深有感触。在世纪大道与太湖路交界处的一个报刊亭,狭窄的空间摆放了一个冰柜,墙上摆着各式香烟和饮料,窗口前摆满了零食和玩具。在门上,记者看到了几本看不出日期的杂志。老板袁德柱正坐在里面低头玩手机,一上午的时间里,在这家报刊亭前驻足的人,寥寥无几,而袁德柱早已习惯了这一切。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现在生意不好,现在五六百块钱、四五百块钱(一个月)。我这全指着外面人家来这打牌玩,做一点生意。袁德柱十年前下岗后,觉得在报刊亭卖书报比较自由,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那个时候,报刊亭内外摆放的主角就是杂志、书刊。靠卖报纸杂志,就能有个不错的收入。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开了之后基本上还是蛮可以的,一月能弄个两三千、三四千块钱这样。后来,不知从何时起,顾客越来越少,报刊亭一天能卖出的报纸和杂志,屈指可数,单纯的经营报刊让袁德柱难以维持生活。为了生存,他只能把报刊亭进化成“百宝箱”,卖报刊倒像成了副业。报刊亭老板 袁德柱现在全指望卖烟水这些东西,卖书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买了。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报刊亭后发现,大多数的报刊亭中间都是摆的杂货,而为数不多的杂志、报纸被老板挂在了报刊亭两端不显眼的位置。有的报刊亭甚至完全变成了小卖部,也有的已经关闭。王先生在府苑小区南门经营一家报刊亭,这里曾是附近居民每天都光顾的“阅读小站”。现在则挂起了福彩的广告,五花八门的福利彩票摆满窗口。报刊亭老板 王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弄的彩票啊?)彩票去年弄的。所以您现在这个报纸是完全不卖了?跟不卖差不多。一天到晚都看手机,谁看报纸呢?邮政投递员张九亿主要负责报刊亭的刊物投递,他说,工作这7年间,变化真的太大了。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投递员 张九亿以前销量非常大的,像我们每一天有时候两趟都不一定能送得完,一家都是百把份,一趟只能送十家、八家基本上就没了,现在就是说送40家、50家,一车都能拖得下。投递量减少后,投递人员也裁减了。现在张九亿是仅剩的几个人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投递员 张九亿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看书报,毕竟是一份工作,也不能说丢就丢掉了,而且这行也是越干越少的。市民们对于报刊亭的印象,也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越来越淡。市民 杨女士现在好像也有,但是我看他们上面已经没有摆那些报纸杂志之类的,都已经没有了。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了1.4万个邮政书报亭。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5万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在我市,2014年也已经对200多个报刊亭进行回收新建,统一更名“邮政便民亭”。目前,宿迁共有83家“邮政便民亭”,分布在学校与小区周边,功能也从单一地卖报刊为主,更多地转向便民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宿迁分公司文化传媒部工作人员 刘瑞林便民服务这一块,这些小商品一类的平常市民需要的,还有充电一类的,给市民提供很大的方便。我们这边主要就是规范管理,让他们合法经营。防止黄色的,还有非法出版物进入我们宿迁市区。市民 王女士也是很便捷的,因为走路边或者是你口渴了,随手你就能买到,也是一个方便他人的一个小场所。最后的“倔强” 卖报人老张的20年坚守尽管报刊亭已经变了“模样”,但仍然有人在默默守护着那份情怀。张永就是其中一位。对他来说,坚守报刊亭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终生事业。小小一方报刊亭,并未给过他无上的荣耀或绚烂的财富,但却给了他平实的温暖与清欢,让他在数字浪潮下的裹挟下,也坚守着最初的那一份真诚。早上7点,黄河南路上这家开了20年的报刊亭已准备就绪,迎接晨练归来的老人和第一批上班族。窗口前,《扬子晚报》、《参考消息》等硕果仅存的报纸被码放得整整齐齐,昭示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如既往的初心。报刊亭老板 张永让人家一目了然能看到啊,现在的话这个只是一种娱乐,卖点别的,经营别的再收入一点。20年前,张永经历了一场人生剧变——下岗。那个时候,孩子还小,家庭负担很重,没了工作等于断了收入。后来,在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建议和帮助下,张永租下了这个报刊亭。依靠这个报刊亭,张永和妻子养大了孩子。报刊亭老板 张永做别的生意本钱又大,不会经营。这个都是固定的。一天的话,报纸加上书籍也能赚百十块钱,在当时的话也算可以。二十年间,黄河南路上日新月异,只有老张的报刊亭,依然矗立在这个位置,仿佛什么都没变。曾经,做报刊亭是生活所迫做出的选择。但如今,张永依然坚持每天到报刊亭“上班”,准时准点,风雨无阻,坚守着卖报人当初的情怀和最后的倔强。市民 周先生没有事转一圈先锻炼身体,就到老张这里看看报纸,聊聊天。 市民 陈达恒我们几乎天天到这边来玩,有的报纸我们就在这边翻阅,也不用给他钱,看看就行了。都处得特别好,我们就是邻居。因为老张的敦厚和热心肠,他的报刊亭变成了这个社区最令人信任的港湾。因此,老张的报刊亭与其它报刊亭比起来,生意要好不少。报刊亭老板 张永我们这靠城乡接合部,南边就没有再送报纸的了。所以南边有农村上来的,包括洋河,只有到这边下车来买。其中有一位光顾了十几年的老顾客,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买报刊,每半个月都会从洋河来一趟。报刊亭老板 张永有的坐三轮车来买,有的坐公交车来买,他是有的时候是半个月来一次,有的是一个月来一次。他来买的话,我就送他一些《参考》,给他几份参考报纸,他很高兴。老张说,他的这些老顾客,不会玩什么手机,也没有新潮的爱好,除了看报似乎也没什么其它消遣,这也成了老张们一直坚守下去的另一份牵挂。报刊亭老板 张永防止他年龄大,路程遥远,到这里买不到报纸,对他也是一种精神打击。他到这里能买到了,心里也很愉快。所以我也坚持卖,卖多少的话,先不管。在新媒体冲击的洪流下,一些事物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欣慰的是,报刊亭在不断更新中焕发了新的生机,这种生机阻止了报刊亭的迅速消逝,我们期待着它再次成为新一辈人心中新的记忆。
页:
[1]